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安徽新華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組建“志電先鋒”青年實踐團師生,于7月3日前往六安市霍邱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緊扣鄉村振興戰略,圍繞科技助農、科普教育、產業調研等主題展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智艇探水顯身手,科技助農促振興
7月3日,團隊抵達孟集鎮后,首先與中心店村委會及村民代表進行了見面交流。通過座談會的形式,團隊成員了解了孟集鎮的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村民們對團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對科技助農寄予了厚望。
會上,團隊分享了無人艇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案例,提出利用無人艇進行智能灌溉、水質監測、撒料作業等設想,引起了村委會的濃厚興趣。雙方就合作方式、應用場景等進行了深入討論,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計劃共同推進無人艇在當地農業生產中的試點應用。
隨后,團隊走進田間地頭,實地走訪村民,傾聽農戶心聲,真切感知鄉村發展的脈動。此行“重頭戲”在于運用前沿科技解決實際問題——學院睿航團隊成員嫻熟操作專業無人艇,對支撐蝦稻共養模式的關鍵池塘進行了全面、高效的水質監測。這項精準的調研工作,為當地優化生態種養模式、保障水環境健康提供了寶貴的實時數據支撐和科學分析基礎。
二、啟迪童真好奇心,點亮鄉村科學夢
7月4日,團隊在孟集鎮中心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教育活動,吸引了眾多兒童參與。活動中,團隊成員利用攜帶的科普用具,如機器人模型、無人機模型、科普實驗箱等,為孩子們進行了現場教學展示。通過生動有趣的實驗和互動,激發了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此外,團隊還向孩子們介紹了無人機的基本原理和應用領域,并進行了精彩的飛行表演。孩子們被無人機在空中靈活飛行的姿態所吸引,不時發出陣陣驚嘆。活動結束后,團隊向孩子們贈送了兩臺簡易無人機和各種科普教育書籍,鼓勵他們繼續探索科學的奧秘。
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發期,為了提高孩子們的防溺水安全意識,團隊成員開展了防溺水知識普及活動。通過播放防溺水安全教育視頻、講解真實案例、教授防溺水自救互救方法等方式,讓孩子們深刻認識到溺水事故的危害性和預防的重要性。同時,團隊還向孩子們發放了防溺水宣傳手冊,叮囑他們要牢記“六不準”原則,遠離危險水域。
下午,在孟集鎮中心村,團隊還對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進行了慰問。團隊成員與留守兒童們親切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為他們輔導功課、陪他們做游戲,給他們送去了溫暖和關愛。同時,團隊成員還為留守老人送去了生活用品和慰問品,幫助他們干農活、打掃衛生、檢查電器安全等,與他們拉家常,傾聽他們的心聲,讓老人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懷。
三、產業探訪,解碼鄉村振興“鵝”動力
7月5日,團隊前往花園鎮,對當地的特色產業——肥鵝肝產業鏈進行了深入調研。團隊前往牧康鵝業進行調研走訪,在廠方負責人引導下,隊員們詳細考察了鵝養殖、深加工鏈條及市場銷售布局。令人振奮的是,該鵝廠不僅自身發展穩健,更成為帶動一方經濟的關鍵引擎。廠內吸納本地勞動力50余人,有效解決了村民就近就業難題,顯著提升了家庭收入;其穩定的原材料需求,更聯動帶動了周邊農戶發展鵝養殖業,形成了“企業+農戶”的良性發展模式,為花園鎮產業振興注入了強勁而持續的“鵝”動力。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了解到當地政府對肥鵝肝產業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導。政府通過出臺優惠政策、提供技術培訓、搭建銷售平臺等方式,幫助企業和養殖戶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動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同時,政府還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引導企業和養殖戶采用綠色、環保的養殖和加工方式,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
基于調研結果,團隊結合自身專業知識,為肥鵝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例如,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養殖過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養殖效率和質量;加強品牌建設和宣傳推廣,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開發多元化的產品,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等。團隊的建議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企業的高度認可,表示將在今后的產業發展中予以參考和應用。
通過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學生們走出校園,走進鄉村,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了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與村民和地方企業的交流合作中,學生們深刻感受到了鄉村振興的偉大意義和時代使命,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團隊成員不畏酷暑、不辭辛勞,積極投身于科技助農、科普教育和產業調研等各項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團隊的科技助農、科普教育和產業調研等活動,為當地農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支持。無人艇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科普教育激發了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產業調研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建議,得到了當地政府、企業和村民的廣泛好評和認可,展現了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和擔當。